聽力如何檢測?
聽力檢查至少包括中耳功能檢查、電生理檢查與行為聽力檢查三部分。
聽力檢查至少包括中耳功能檢查、電生理檢查與行為聽力檢查三部分。
1.中耳功能檢查旨在確定外耳至中耳的聲音傳導路徑正常,以耳視鏡檢查是否有耳垢阻塞、中耳鼓膜健康狀態是否良好、鼓膜有無破洞及鐙骨肌反射檢查等。
2.電生理聽力檢查則透過儀器直接偵測,不需受測者反應,主要有OAE和ABR兩種方法
聽覺反射檢查(OAE):以耳塞放入耳內,檢測內耳耳蝸的外毛細胞反應,但無法提供聽力閾值(臨界值),亦即沒有分貝數值。
聽性腦幹反應檢查(ABR):用以測試聽神經接收聲音刺激的狀況,可以預測聽力閾值和聽神經功能的完整性。
ABR有兩種測試方式,一種透過插入式耳機,可一路從外耳檢查到腦幹的聽覺反應;另一種骨傳導震動器,在頭皮表面貼上電極片,聲音傳導以透過震動頭骨方式傳遞到耳蝸,結果不受外耳或中耳異常影響。
相關新聞 (摘至聯合新聞網)
今年聽障奧運我國手球隊挺進四強賽前,主力選手陳禹良因複檢聽力未過關,全隊被判定失格,慘遭取消晉級四強賽資格。
聽障選手必須符合聽力損失在55 分貝以上之規定,陳禹良賽前提出的聽力檢測是聽力損失在71分貝屬重度聽障。比賽過程中,總會隨機抽測參賽選手的聽力,複檢結果陳禹良左耳聽力損失在51分貝,被判定「一耳正常」,全隊因此被取消晉級資格。
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醫師蕭安穗表示,現在聽力檢測技術相當進步,例如腦幹腦波檢查,直接測試聽神經接收聲音的反應,交叉配合聽力師分析,檢查結果極難造假,「詐聾」一定查得出來。
國內使用的聽力檢測儀器與歐美同步,若誤差在10 分貝內還可以理解,但聽力從原本損失在71分貝變成複檢損失在51 分貝,是相當罕見的事。
有些介於中、重度聽障的人,聽力會在55分貝上下游移;有時因身體生理狀況改變,例如因遺傳病變造成的前庭導水管擴大症,患者聽力就會時好時壞。
聽力檢查通常以每5分貝為一單位,例如15、20、25一階一階往上測,51至55分貝屬於同一階內,如參賽前聽力損失在71分貝,絕不可能複檢變成「一耳正常」,但聽力檢測損失在51至55分貝邊緣上下游移是有可能的。
此外,人類的聽力頻率範圍頗廣,有聽損的人不見得所有的音頻接收能力都損失,有人聽不到低音、聽得到高音,聽力檢測醫師必需進行不同頻率測試。
分享與討論
由以上的資料看來,聽力檢測是幾乎不可能造假的
所以推測可能的情形:
1.首次的檢查出了問題
2.複檢出了問題
3.這位選手是非常特殊的案例
但不論是上列哪一種情況,我認為都應該再做一次的檢查,而不應該直接就判定取消資格,或許這是國際上的標準,這樣實在是有欠周密。而對於每個不同的選手,應了解其個別的狀況,如有特別情況發生的可能性,也應事先預防給予特別的處置,以免發生賽中取消資格這樣遺憾的事。
既然聽力檢查通常以每5分貝為一單位,如15、20、25一階一階往上測,而51至55分貝又屬於同一階段內,那設定的參賽標準就不應該是聽力損失在55 分貝以上。
這些是本人自己的見解,如有不詳與錯誤,歡迎批評與指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