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《談補習》

補習,似乎已成為了台灣教育界的常態,也成為了學生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份。不論是國、英、數、物、化、地科、生物、地理、歷史、公民,等等的學科,科科可補;而各種才藝,如:樂器、歌唱、舞蹈、書法、下棋、民俗雜技等,也皆有可補;甚至,記憶訓練、情緒管理、開發潛能,也都有人開班授課,而補的人也從不見少。由此看來,台灣似乎儼然已成為補習聖地,補習無所不在,除了以上列舉的以外,更有許多不為常人所知的「奇特」補習班,補習從大至小,已經漸漸的滲入了學生、孩童們的生活之中,甚至正在往更低年齡層與特定族群之中漫延……


我從幼稚園起,就開始學習樂器,我學習音樂的動機並非是因為父母的要求,而是由於自己的意願;小時候出於自己的興趣,也上過一段時間的益智數學。小學時也在外上過數學(百世)和英文。升上國中後,當然也有繼續補習,所以我對於「補習」這件事,應該也有足夠的瞭解與認知了。

如果有人問我:「補習到底有沒有效」?  我會回答說:「有」

那麼有人就會問說:「為什麼有些有補習的同學,在班上的成績卻還是不好呢?」
對於這個問題,有幾種可能─1.他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  2.他在補習班根本都在混  3.他實在是笨的無可救藥了  4.先天性疾病

所以我認為補習本身會給予你幫助,但你必須先自助。補習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,而是要依據學習者本身的意願、程度、性格、想法等等,就拿我來說,我會選擇補習班,是因為我想督促我懶惰的性格,與希望比學校更快的學習到課程內容,而我自己同意補習,而並非父母逼迫。我們班考上建中的兩位同學都沒有補習,由此可知補習與成績並沒有絕對的關係,但這兩位通學都有相當的資質與後天的努力,並不是輕輕鬆鬆的就能有如此的成果;但我的補班當中也有許多人考上建北,而在考上建北的人數當中,有補習者也占了相當多的人數,從此推測補習應該也有其一定的效益,而並非一無是處。

但就全球的教育情況來看,補教業如此地昌旺實在是一大異常現象,照理來說學校在教的東西,為何還要特地繳錢去補習班聽第二次呢?而這可能也就是學校的教育出了問題,如:教師的教學熱忱、品質、品德,學校教學的制度、方式、理念,而這些一開始的源頭則導致了更不可收拾的後果─整個社會風氣、觀念的改變,身旁的同學都在補習,自己沒捕會不會輸別人;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「不要輸在起跑點」等,會有這些觀念的出現,或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以現實為考量:分數越高越好,以考取明星學校,取得高學歷,領高薪,但這樣的方式、這樣的生活,真的適合每一位學生嗎?每人天生有才必有用,但每人興趣、專長各不同,所以不應該將每以人的發展空間都限制在以升學考試為目的,這或許大家都知道,但礙於現實中台灣的教育現況,無法如此。

根深柢固的觀念是很難移除的,只能從扎根尚淺的一代進行改變,台灣未來的教育該如何規畫深深的影響到了台灣的未來,是一個需警慎處理的問題,但結至目前為止卻未見改善,實是令人憂心。
〈待續〉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