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

<法國的麵包史>

<法國的麵包史>

麵包會傳到法國,當然要拜似於古羅馬人。當時羅馬帝國的勢力遍部全歐洲,法國亦不例外,麵包也悄悄地隨著羅馬人來到了法國。到了中古世紀,製作麵包的技術不斷的進步。自中東來的風車磨坊,代替了水車磨坊及動物磨坊,讓磨麵粉的技術更上一層樓。

除了技術上的進步,麵包的材料也有些許的改變。因為黑麥與燕麥較易耕種,漸漸取代了原有的大麥與小麥。由於當時大麥與小麥較為珍貴,所烘培出來的白麵包乃是由大地主及貴族們享有,因而有了"窮人吃黑麵包,有錢人吃白麵包"的傳統。



<麵包的法國大革命>   

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前夕,法國製造麵包的麵粉庫存量有著嚴重的短缺問題。西元1788年,因為麵粉市場供不應求,價格更是高到平民百姓無法負擔的地步。雖然當時巴曼迪耶男爵極力推廣馬鈴薯的營養價值,卻無法取代麵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。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,西元1793年,法王路易十六被斬頭。隨著君王制度的瓦解,法國開始人人平等有麵包吃,然而,當時缺糧的窘境仍無法改善,法國大飢荒一直持續到1796年。雖然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經歷了如此嚴重的大飢荒,麵包的製造技術卻在此時有了大轉機!隨著發酵技術的精進,加上第一座機械和麵槽的發明及烤窯的改善,醞釀了 法國麵包的工業大革命。十九世紀末的科學進步加速工業革命,更促進了麵包的多元化。

據說,因長形的麵包最適合四方形的烤窯,當時巴黎的麵包店為了提高麵包的產能及效率,將以往圓球形的麵包改成較細長的形狀。今天盛名遠播的法國長棍麵包因而誕生。

<麵包家族>

今天法國麵包店所提供的麵包,種類越趨多元化了。就連最普遍的法國長棍麵包,都化身成許多不同的款式。這當然對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來說,是一個大好的消息。但面對這樣多的選擇,往往會讓不認識麵包的人有種不知所措的無力感。大致上來說,法國麵包分有六大家族
  • 上等的法國傳統麵包家族
  • 用普通小麥製成的日常麵包家族
  • 加入其他燕麥麵粉製成的特別麵包家族
  • 富含脂類及糖分的軟香麵包家族
  • 著重於營養均衡的生機營養麵包家族
  • 加了佐料的香料麵包家族

<餐桌上的麵包>

法過直到十七世紀,麵包還曾被視為一種容器。據說當時個人餐盤尚未普及,最享受的吃法之一,就是將麵包製成盤子狀,再將肉類等主菜盛在"麵包餐盤"上。等到享用完主菜時,肉的醬汁也滲透了"麵包餐盤"。此時再享用滿是醬汁的麵包,是當時人們的一大享受。

<麵包精神>

通常,法國長棍麵包在烘烤後的一個鐘頭內享用最好吃,隔夜了的麵包容易變硬則美味不再。然而,在古早的時後,因為麵包又被視為"基督之肉",所以丟棄麵包可是會遭天譴的。

因此傳統有許多處理隔夜麵包的好方法:像是用隔夜麵包加上牛奶、奶油、蛋黃與糖做成甜點,或將隔夜麵包切丁與奶油及蒜末炒香,可供搭配濃湯享用的油煎麵包丁。而現在在法國,法國長棍麵包通常可以半條半條的賣,對單身的人來說就不必擔心吃剩的麵包放過夜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