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

污染防治相關新聞報告

壹、    相關新聞:

氣候峰會 留下「殘缺的結局」【2009/12/20 經濟日報】

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端出沒有獲得通過、缺乏具體減碳目標的「協定」。由中國、美國、巴西、印度和南非共同推出的這項協定提案,為第15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留下殘缺的結局。
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當地時間19日上午宣布說:「我們總算擬定了一個協定。」在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等國的杯葛之下,與會193國無法達成一致承諾,只願意「認知」到這項原來可能成為哥本哈根協定的草案。潘基文說:「這不是所有人期待的結果,但總是個基本的開始。」

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的原始目標宣告失敗。將在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,仍沒有任何後繼條約。大會表示,京都議定書的減碳後繼公約,要在明年11月的墨西哥會議中達成。
根據19日大會敲定的非約束性議案,各國需在2010年結束之前,把抗暖化目標轉化成「具有法律約束力」的條款。法國總統沙克吉隨後就在18日宣布,德國將在六個月內主辦新一輪的談判會議,地點在原西德首都波昂。
在此之前,歐巴馬18日飛離哥本哈根當晚宣布的緊急提案,引發歐盟代表與一些開發中國家的錯愕與憤怒。一些代表指控,這是密室協商的產兒。蘇丹代表迪亞平說:「這等於要非洲簽署自殺協議。」土瓦魯代表福萊說:「看來像是用30件銀器,要我們背叛自己的人民。」
根據這份由五國領袖在1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的提案,簽約各國「認知」到全球暖化的幅度必須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,沒有任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減碳目標。
相對地,已開發國家承諾在三年內提供300億美元資金,讓新興國家發展減碳的乾淨能源技術。已開發國家還將承諾擬定進一步的援助細節,以完成在2020年之前援助1,000億美元的目標。
歐巴馬與新興國家的提案,歐盟領袖顯然沒有受到知會,但歐洲代表隨後仍願意追認這項協議。法國總統沙克吉說:「這個協議不完美,但已是最好的可能結果。」德國總理梅克爾說:「有光就有影。如果沒有這份協議,我們就只有面對失敗。」
這份協議總共由28國起草,包括石油輸出國家組織(OPEC)以及小島國家。
獲得大會記錄的協議,沒有寫入約束性的條款,只表示各國應該依照聯合國的研究結果,讓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前工業化時期的攝氏2度。各國應在2010年1月之前,向聯合國提交對抗全球暖化的作法。


貳、心得感想
二○○九年十二月十八日,一百一十九國的國家領袖齊聚在丹麥哥本哈根,這是除聯合國位於紐約的總部之外,各國領袖密度最高的地方,這場會議被稱為是人類自二戰後最重要的國際會議,但原本被期待為「歷史的一天」,結果卻是更大的失望。
哥本哈根的報紙上刊著這樣的漫畫:兩隻北極熊分站在兩小塊即將融化的海上浮冰上,拿著行動電話的北極熊對著同伴說,「結果出來了,他們要我們再等等。」
這次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,只不過是各國對於自己政治、經濟利益的競爭會議,而所達成的協議也只不過是掛有明顯「哥本哈根」字樣的廉價旅行紀念品,徒有地球平均增溫不要超過攝氏兩度目標,卻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具體的減量承諾。
此次會議端上檯面的,是兩年來的談判結果,只等著各國領袖雲集,口袋裡揣著財務協助、搭著專機前來的這一刻,能進行法律簽署。然而領袖們放棄了工作小組努力兩年的協定,只想改簽一份讓參加領袖看來有面子,卻無實質內涵,名稱上掛著「哥本哈根」的政治宣言。
再等等,明年中還有波昂會議,明年底有墨西哥會議,再往後還有南非、韓國會議。問題是,融冰上的北極熊還能等多久?
以上的文字節錄自聯合報
我想這已是最能表達出我心聲的文字了,許多的環保人士、環保團體熱切的期待這「歷史的一天」,但不論是過程或是結果,都令人感到失望。與會中的許多國家根本就沒有拿出想減緩氣候變遷的誠意,不是開發中國家想藉由「環保」一詞從已開發國家獲得資金,卻又不願使減排行動達到標準且透明化,要不然就是如中、美等已開發國家,為了本身的利益或目的等,不願再增加減排幅度。
如果這樣持續下去,不論大國小國都沒人肯為全球氣候付出一點犧牲、一點努力,而只是一味的迴避責任、甚至置之不理的話,我認為不論再開幾次會議都將一樣,毫無成果。每個人如果都只為自己的利益,而不顧及大局,將只是烏合之眾、各懷鬼胎,終成散沙。
如今已沒有一個絕對的強權能主導會議了,但我認為這為我們帶來的反而會是災難,這就像一個帝國皇帝老了,權臣展開了黨爭各個臣子自有算盤,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犧牲了老百姓的生命,國家紛亂,上下官員無不為私,甚至假借「為民」的名義來進一步收刮錢財。
不知何時才能「開始」挽救這已然岌岌可危的地球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