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知識:
1.砷:
其實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,其化合物之一就是古時候常拿來當做毒藥的砒霜。不過國人對砷的印象,應該是從烏腳病得到的。
除了烏腳病和皮膚癌之外,砷也與人體內臟的癌症有關。砷會引起內臟癌症,包括肺癌、腎臟癌、膀胱癌、前列腺癌等,一開始 有許多人還表示存疑,後來在智利、阿根廷、蒙古、美國等地也有相同的發現。由於台灣對砷中毒的研究最完整而深入,促使美國引用台灣的研究數據,重新訂定飲 用水的砷含量標準,由原本的50ppb降為10ppb(1ppb為10億分之一)。
和其他重金屬不同,
例如有機汞會累積在神經系統,而鎘則會累積在骨頭與腎臟,但無機砷進入人體後,大約兩小時後就會遍佈全身。由於砷會廣佈在身體的各個器 官系統,因此在身體各部位都可能造成病變,我們的研究也顯示,除了烏腳病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腦中風及各種癌症外,慢性砷中毒也可能引起白內障、慢 性支氣管炎、神經行為發展遲滯等病變。
無機砷進入人體後,大多會在肝臟中轉化成單甲基砷酸,再轉變成雙甲基砷酸,然後經由尿液排出。單甲基砷酸轉換成雙甲基砷酸時,會產生很高的氧化壓力。這種氧化壓力會造成DNA突變或基因不穩定,因而產生癌症或血管病變。此外,砷也會造成人類白血球的染色體異常。血液含砷量高的人,抗氧化的能力也會降低。生活在慢性砷中毒地區的人,應該多食用綠色蔬菜,以增加體內的抗氧化能力。
治療:除了截肢之外,還有比較非侵襲性的療法。如,血栓清除術可以處理血管阻塞,讓血液恢復流通;或是服用藥物,減少血液的凝集。治標不治本。
2.鉻:
三價的鉻是對人體有益的元素,而六價鉻是有毒的。
對皮膚
鉻性皮膚潰瘍(鉻瘡):
鉻化合物並不損傷完整的皮膚,但當皮膚擦傷而接觸鉻化合物時即可發生傷害作用。鉻性皮膚潰瘍的發病率偶然性較高,主要與接觸時間長短,皮膚的過敏性 及個人衛生習慣有關。鉻瘡主要發生於手、臂及足部,但只要皮膚髮生破損,不管任何部位,均可發生。指甲根部是暴露處,容易積留臟物,皮膚也最易破損,因此 這些部位也易形成鉻瘡。形成鉻瘡前,皮膚最初出現紅腫,具搔癢感,不作適當治療可侵入深部。潰瘍上蓋有分泌物的硬痂,四周部隆起,中央深而充滿腐肉,邊緣 明顯,呈灰紅色,局部疼痛,潰瘍部呈倒錐形,潰瘍面較小,一般不超過3mm,有時也可大至12—30mm,或小至針尖般大小,若忽視治療,進一步發展可深 放至骨部,劇烈疼痛,癒合甚慢。
鉻性皮炎及濕疹:
接觸六價鉻也可發生鉻性皮炎及濕疹,患處皮膚搔癢並形成水泡,皮膚過敏者接觸鉻污染物數天後即可發生皮炎,鉻過敏期長達3—6月,濕疹常發生於手及前臂等暴露部份,偶爾也發生在足及踝部,甚至臉部、背部等。
對呼吸道
鉻性鼻炎:
接觸鉻鹽常見的呼吸道職業病是鉻性鼻炎,該病早期癥狀為鼻粘膜充血,腫脹、鼻腔乾燥、搔癢、出血,嗅覺減退,粘液分泌增多,常打噴嚏等,繼而發生鼻中隔潰疹,潰疹部位一般在鼻中隔軟骨前下端1.5cm處,無明顯疼痛感。
鉻性鼻炎根據潰瘍及穿孔程度,可為三期:
1. 糜爛性鼻炎,鼻中隔粘膜縻爛,呈灰白色斑點。
2. 潰瘍性鼻炎,鼻中隔變薄,鼻粘膜呈凹性缺損,表面有濃性痂蓋,鼻中粘膜蒼白,嗅覺明顯衰退。
3. 鼻中隔穿孔,鼻中隔軟骨可見圓形成三角形孔洞穿孔處有黃色痂,鼻粘膜萎縮,鼻腔乾燥。
對眼及耳
眼皮及角膜接觸鉻化合物可能引起刺激及潰瘍,癥狀為眼球結膜充血、有異物感、流淚刺痛、視力減弱,嚴重時可導致角膜上皮脫落。
鉻化合物侵蝕鼓膜及外耳引起潰瘍僅偶然發生。
對腸胃道
誤食入六價鉻化合物可引起口腔粘膜增厚,水腫形成黃色痂皮,反胃嘔吐,有時帶血,劇烈腹痛,肝腫大,嚴重時使循環衰竭,失去知覺,甚至死亡。六價鉻化合物在吸入時是有致癌性的,會造成肺癌。
全身中毒
此種情況甚少,癥狀是:頭痛消瘦,腸胃失調,肝功能衰竭,腎臟損傷,單接血球增多,血鈣增多及血磷增多等。
急救措施
• 皮膚接觸:脫去被污染的衣著,用流動清水沖洗。
• 眼睛接觸: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,再用氯黴素眼藥水或用磺胺鈉眼藥 水滴眼,並使
用抗菌眼膏每日三次,嚴重時立刻就醫。
• 吸入: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。嚴重時立刻就醫。
• 食入:立即用亞硫酸鈉溶液洗胃解毒,口服1%氧化鎂稀釋溶液,喝牛奶和蛋清等,就醫。
資料來源
http://e-info.org.tw/taxonomy/term/816台灣環境資訊會─環境資訊中心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9%BB 維基百科
http://sa.ylib.com/forum/forumshow.asp?FDocNo=530&DocNo=857&CL=16科學人雜誌網站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